【好人好事】七旬婆婆歷6次眼角膜移植手術 當上關懷協會主席助同路人

健康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2/09/07 11:21

分享:

分享:

陳麗嫦雙眼均患有先天性角膜混濁,曾接受多次眼角膜移植手術,認為最重要是保持平常心,要學會安然面對結果,才能活得安樂自在。(曾耀輝攝)

雙眼都患有先天性角膜混濁的陳麗嫦,不經不覺已來到七十多歲,至今經歷了6次眼角膜移植手術,所幸樂天個性加持,對時清晰時模糊的世界已經處之泰然,還當上香港眼角膜關懷協會的主席,幫助同路人,她笑說:「知道別人能夠克服困難,對自己都是一種鼓勵。」

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小朋友沒那麼矜貴,天生天養。麗嫦笑說即使她先天視力不清,也依舊跟其他人一樣讀書、工作、結婚生仔。她更特別欣賞爸媽的一視同仁,讓她甚少有「帶病之身」的自覺。「不讀書就要工作,家用給少些都不行。」如今回望大半生,麗嫦慶幸並未因視力問題而有大遺憾,至於所謂的不公或歧視?「你不歧視自己,邊有人歧視你,多餘的。」

聲音輔助視力

「初時不知自己有問題,小時候住在新界,可以周街跑,爬山都無問題。」直到入學讀書寫字,麗嫦仍能安然度過一、二年級。「書本上的字好大隻,字又不多。直到三年級課本的字開始變細,抄書都抄錯,黑板又看不清楚,抄不到筆記,就跑出去看,整堂課都在跑來跑去。」此時老師才發覺麗嫦的視力有問題,她亦終於從醫生口中確切知道「先天性角膜混濁」這7個字。

引起先天性角膜混濁的原因尚不明確,這是由於混濁的角膜阻擋光綫進入眼內,視網膜及視覺中樞得不到足夠視覺訊號刺激,以致視野不清。患者的部分或整個黑眼珠發白或發霧,亦有可能出現黑眼珠偏小,看不清黑白眼珠的邊界的情況。

當時麗嫦的視力情況就如超級大近視,她說:「可能眼睛看不清,其他感官變得更敏感。有人來時,雖然只看到大概輪廓,但我可以辨認出聲綫,就猜到是誰。當時過馬路時也是靠耳朵來行動,聽到無車聲就大膽跑過去。」當一己之力難以達成任務時,便要懂得開口求助,如看不清考卷題目時,便拜託旁邊同學細聲讀一次。在同學相助下,麗嫦順利度過小學的日子。

以當時的醫學發展,麗嫦只有移植眼角膜才有希望恢復視力,她在六年級時遇上人生第一次手術。「好記得是在廣華醫院做手術,正常大約一星期就可以出院,我住足一個月都未走得,當揭去紗布後,視力竟然無變。」她只能慶幸當時年紀少,未學會期待,也不懂失望,即使世界依舊朦朧,日子仍要過下去,還不忘定期覆診。

點擊圖片放大
+2

沒期望沒失望

「見有病友對手術看得很重要,期望好高,當結果不如意時,甚至會講出『不如去死啦』,吃不下又睡不着,想法很負面。」根據麗嫦的豐富手術戰績,她語重心長道:

這情況旁人是安慰不了,老套講句,希望愈大,失望愈大,要保持平常心。始終是手術,最緊要是平安,若能夠再次看得見,就當是獎勵。

麗嫦直到四十多歲時才遇上第二次移植手術,讓她視力大為改善,興奮地迎來不一樣的世界。她強調即使眼角膜移植手術成功,不代表可以恢復百分百視力,而且手術絕非一勞永逸,眼角膜是有神秘的期限。

「入餐廳時看招牌好清楚,但走時發覺看不清。啊!又不行了。眼角膜的養份已經用盡,產生排斥,毫無預兆就會發生。」原來麗嫦移植的眼角膜只有約12年的有效期限,當然凡事總有例外,有些病友手術後的視力亦可幸運地一直保持下去。

在2014年,麗嫦再次接受眼角膜移植手術。「結果都算成功,雖然視力沒有上一次清楚,但有所改善。心情也沒有之前那次的興奮,反而感到平靜。」

經歷多了,她懂得了隨遇而安。

失敗了也不要怨恨,要慢慢放開,對轉變的情況,就坦然些重新學習去應付。

現時她的視力範圍只集中在一米多之內,在兩、三米遠的只剩下輪廓。見她拿起手機,也要極近距離才能辨認出屏幕上的文字。

協會會員參加烹飪班,一起製作紅豆菠羅包。(圖片由受訪者提供)

關愛互助精神

多年跟眼疾戰爭的經驗,讓麗嫦意識到同路人鼓勵和關心的重要性,也令她加入由病友及照顧者組成的香港眼角膜關懷協會,一個交流治病養生經驗、互相情緒支援的平台,閒時亦會舉辦不同的活動同樂。在十多年前,麗嫦更成為協會的主席。

她說︰「病友間同聲同氣,有病友說『隻眼好痛呀』,我會明白。自己都曾經看不到,又做過幾次手術,大家過來人,知道程序。病友害怕,我就跟他分享自己的經歷,講到他不再害怕。」

就如有位二十多歲的年輕男病友,曾致電麗嫦說想輕生,因他受眼睛長期劇痛的困擾,但每次只要見到醫生又能立刻不藥而癒。麗嫦細問下才發現,男病友的看病經驗不足,不知眼科醫生每次檢查時用的眼淚水均帶有麻醉作用,他在瞬間沒了痛楚後,也沒跟醫生講明狀況,以致未能對症下藥。

又基於眼科醫院規定入院做手術及手術後覆診必須有人陪同,以免病人因看不清而發生意外。麗嫦在眼睛康復後,亦不時當義工陪診:「角膜有問題的病人,看不到立體,我和其他病友也試過將梯級看成平面而跌倒,更有病友試過因而墮海。」

在早前疫情時,病友大都留家避疫,只能透過電話會議來互相問候關心,協會便想到將會友患病的心路歷程寫成故事,備有文字和錄音版本,現時已有10多篇,以勉勵其他病友。

記者︰劉妙賢